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服务更广泛实体经济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

李克强总理在会上强调要做强中国制造,推动我国制造业提质升级。在讲到有关着力营造有利于制造业提质升级的环境时,他指出要鼓励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丰富金融产品,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避险服务。

普惠金融的概念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inclusive一词有“包容”“包含”的意思)。它是联合国系统在率先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的词。基本含义是建构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与之相对应的是,现有金融体系没有为社会所有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联合国希望通过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的发展,促进这样的金融体系建立。

众所周知,在我国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起的国有金融体系,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国有经济实现其目标。即使在传统银行体系进行了改制,一大批商业银行和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相继崛起的情形下,以民营、中小微、生产制造型为主体的越来越多企业,至今却不能得到足够多的金融支持;国有企业(包括相当数量的所谓“僵尸企业”)、上市公司、房地产开发商,以及相当一批类金融的巨头型企业,事实上已享有了超国民待遇的金融服务,占用并消耗了天量金融资源。

如何让普惠金融真正能够服务到那些急需金融推动的成长性实体企业,首先必须将每人人都应享有获得金融服务机会的权利这一普惠金融意识贯彻进所有人脑中,当然这里的每一个人首先指的是经济实体,亦即广义的“私人”概念;其次就是要对金融体系进行创新,具体包括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

应当指出的是,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都不应该由政府直接推动,而应该放手让企业根据市场变化,按照市场规律和既有法律框架的导引与规范,灵活具体地做出各种创新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人为“进场当运动员”的举措基本不符合市场需求;对于由企业做出的判断和决策,政府和社会都应更多地尊重,甚至予以有限度支持。

笔者一直关注的波特城项目,其中一个亮点是批量引入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采取集中入驻,直接对接一起入驻于波特城的实体产品制造企业。基于波特城项目运营方对入驻商家交易流水的实时掌控,金融机构可以较为准确和方便地判断这些实体生产企业的营销,间接了解其经营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和遭遇的风险,以更好、更精准地服务实体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惠性金融。

波特城项目的金融集聚设计是一个由企业开创的制度创新,它营建了帮助金融机构开创普惠金融的新局面;创建出了一个实现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良好环境,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并应该充分鼓励。